首页 > 最新热文 > 播报趣闻

两宋时期大理国民族政权及其民族关系

2022-09-12 23:54:01 作者:为爱战天下
相关解读两宋时期大理国民族政权及其民族关系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下载 历史

两宋时期大理国民族政权及其民族关系

摘要:在10-13世纪在中国与宋先后并存的封建政权,西北有西夏,北面先后有辽金,西南有大理。宋代由于复杂的时代和历史原因,整个两宋实行“守内虚外”的边疆政策。大理国建于937年,于1253年被蒙古所灭,传22世。作为与宋同时代,建国历史长达317年的西南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其境内诸民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研究民族关系,正确阐述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维护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大理国是10-13世纪居住在云贵高原的白族先民们建立的地方多民族政权。大理国的建立,既是西南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民族史上重要的大事,对于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理国民族政权及其境内民族

(一) 大理国政权概况

大理作为云南地区白族统治阶级建立的一个民族政权。唐朝时期云南的南诏,于公元902年灭亡,继之而起的是郑买嗣的长和国,赵善政的天兴国和杨干贞的义宁国,经过了三十多年的纷争过渡,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灭掉了义宁国,建立大理国,仍然以云南洱海为中心,统治八府、四郡、三十七部,直至1253年始为蒙古所灭,其间共317年,大致与两宋相始终。其前期有一个段氏内部权力转移争斗过程,其后期则是段、高共治,地方割据的局面。

大理国政权所辖地相当于今云南全省、四川省的西南部地区。根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忽必烈灭大理,“凡收府八,都阐其一也;郡四;部三十有七,其地,东至普安路云横山,西至缅地之江头城,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横山,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1]

大理前期的行政区划承袭南诏后期,首府以外设置二都督,六节度为外府统治各辖地区,与此同时委派贵族亲信设郡,赕杂错交叉而居。首府即阳苴咩城(今大理)并其畿辅之地,二都督非别是会川都督(今四川会理县)、海通都督(今云南通海县),六节度分别是永昌节度(今云南保山市),姚州节度(今云南姚安县)、剑川节度(今云南鹤庆县)、敕化节度(今云南腾冲县)、拓东节度(今云南昆明市)、银生节度(今云南景东县),其下设置郡、赕若干。由于首府外的二级行政区有二都六节度共8个,所以当时宋人记载称之为“云南八国”[2];而又由于受唐代影响都督亦称为节度使,《南诏野史》诸书中合称为“八节度”。

大理后期,行政区划有了根本性变化,废除了自南诏以来以军事统治为主的节度、都督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以政治为主的府、郡制度,在军事意义重要的地区专设军事重镇。根据元人记载,蒙古评定大理共得“五城、八府、四郡泪乌、白等蛮等三十七部”[3];大理后期还设有“四镇”,即镇西镇(今云南盈江县)成纪镇(今云南永胜县)、蒙舍镇(今云南微山县)、最宁镇(云南开远市)[4]。大理后期城不是行政区划,其行政区划除了首府之外,设置八府、四郡、四镇,各有辖区,而部级赕、甸等一般分属于各府、郡、镇。

大理前后期的行政区划变化中可以看出,前期是沿袭南诏对唐的模仿;后期则是以经济状况和地区特点作为依据的两极行政区设置,亦是模仿宋朝。当中可以看出,中原王朝一直有着强大向心力。

(二) 大理国境内主要“蛮族”慨况

在大理国的辖区内,居住着许多部落,包括了大多数今天云南各少数民族  先民在内,其主要的是白族和彝族的先民,即白蛮与乌蛮。白蛮分布主要集中在今昆明及曲靖地区、昭通地区、玉溪地区和楚雄彝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云南志》卷四载:“西翼白蛮也。……当天宝中,东北自曲靖州,西南至宣城,邑落相望,牛马被野,在石城、昆川、曲扼、晋宁、喻献,安宁至龙和城,谓之西翼。”石城在今云南曲靖,昆川(一作昆州)在今昆明西,曲扼在今云南曲靖地区马龙县。晋宁即今昆明市晋宁县,喻献在今澄江、江川一带,安宁即今昆明西之安宁,龙和城在今云南禄丰县。

在云南的西部,即今洱海周围和保山直至腾冲等地,也有大量的白蛮分布。《云南志》卷五载:“渠敛赵,本河东州也,大族王、杨、李、赵四姓,皆白蛮也”。渠敛赵在今大理风仪。据《资治通鉴》卷199记载,唐代在洱海四周的白蛮有数十姓之多。除居住在今风仪的四大姓以外,其余各姓分布在今大理、洱海、祥云、弥渡、大姚、姚安,宾川等地。

“白蛮”源于两汉时期西南夷中的滇僰、叟,在不断融入大量汉族和其他民族成分,是大理的王室族属。“白蛮”各部的社会经济普遍较为发达,大多数以农业为主,多生活在平坝地区。又由于白蛮分布较广,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则较为落后。元人记载“白”“僰”并称[5],有意区别“熟蛮”与“生蛮”,表示其发展的差异性。作为王室族群,总体而言,与大理政权的关系较为融洽。除了统治阶级上层(如高氏、杨氏系统)的权力之争外,大理前期,“白蛮”诸部基本无大的反叛,但后期,高氏主政,不仅有高氏内部争斗,还有“白蛮”的一些部落一方割据(如阿白国最具代表)。

“乌蛮”,在云南的东部、北部和西部均有分布。滇东地区乌蛮居住在包括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昆明市、曲靖地区等地、州、市的部分地区。有“滇东三十七部”“乌蛮三十七部”,既是部落名称又是地方组织,在大理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6]。据《云南志》卷四载:“东羹,乌蛮也,……在曲靖州、弥鹿川、升麻川、南至步头、谓之东翼”。曲靖即今曲靖地区和昭通一带;弥鹿川在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沪西县;升麻川在今昆明市篙明县至曲靖地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一带;步头在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

滇西地区,乌蛮居住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至保山地区东部一带。《云南志》记载“六诏并乌蛮”,说明南诏建国前的六诏皆乌蛮所建。滇北地区,在今云南北部楚雄彝族自治州及以北的四川南部广大地区皆为乌蛮的居住地。《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勿邓地方千里,有邓部六姓,一姓白蛮也,五姓乌蛮也。又有初裹五姓,皆乌蛮也,居邓部、台登之间。……勿邓南七十里,有两林部落,有十低三姓、阿屯三姓、亏望三姓隶焉,其南有丰琶部落,阿诺二姓隶焉,两林地虽狭而诸部推为长,号都大鬼主。勿邓、丰琶、两林皆谓之东蛮,天宝中皆受封爵。”邓部、台登在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越西、冕宁等县和西昌市地区。勿邓指今四川西昌市以东地区,两林部落,在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与云南昭通交界地区。

大理前期,“乌蛮”各部与段氏政权关系颇为友好。段思平起兵灭义宁国得到“乌蛮三十七部”的支持,而且是其主要依靠力量。段素顺讨延众镇,回兵石城,与“三十七部”歃血为盟。到段廉义,杨义贞弑主自立,后被平定依靠的主要力量仍是“乌蛮”各部。大理后期,“乌蛮’各部与大理政权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合作走向分离,反叛不断,曾一度攻占东都善阐。“乌蛮”各部与大理政权关系的前后变化,根源于大理政权性质。在前期,由于段思平与之维护的友好关系,相互拥护和支持。而后期,高氏一门主政,双方交恶,发生冲突,一直到大理灭亡。“乌蛮”前后的变化,可以看出,高氏一门在大理后期尽管掌权,却未能控制整个局面,高氏大中国不能立足,原因也是这里。

除白蛮、乌蛮外,在大理国境内还分布着金齿蛮、茫蛮、弄栋蛮、青岭蛮、裳人、长挥蛮、独锦蛮、施蛮、顺蛮、河蛮、磨些蛮、寻传蛮、朴子蛮、裸形蛮、望直子蛮、栗粟两姓蛮、丰巴蛮、桃花人、和蛮、锅锉蛮等。这些民族与大理政权总体关系较为和谐,没有也不足以与大理政权发生冲突。这些民族共同构成了大理多民族组成的地方割据政权。这些民族最终演变成今日云贵高原上的各民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