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热文 > 播报趣闻

长城是如何建造的(长城是如何建造的100字)

2022-09-15 21:36:30 作者:蝶き梦
相关解读万里长城在是怎么修建而成的(图)
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花了多少钱 换算成人民币,真实数目太过庞大

长城是如何建造的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建设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以来,它一直在建设2000多年,分布在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土地上,总长度超过5万公里。

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花费了多少钱如果换成人民币是多少钱

自秦始皇以来,几乎所有统治中原的朝代都必须建造长城。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建造了不同规模的长城。从建设长城的统治民族来看,除了汉族,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比汉族统治的朝代更多。

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建设,但后来也在一些地方建设了长城。可以说,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2000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建设。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建造了长城。如果把各个时代建造的长城加起来,有10多万英里,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超过1万英里。

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

一、先秦

长城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击,周朝建造了连续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修建长城,最早的建筑是公元前7世纪“楚方城”,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诸侯国相继修建“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其中,秦、赵、燕毗邻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在修建诸侯互防长城的同时,在北方修建“拒胡长城”,以后几乎所有的君主都会加固增修。此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不同,长度短,从几百公里到1万公里—2000千米不等。为了区别于秦始皇后来修建的长城,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根据防御对象,先秦长城大致可分为北长城和南长城。

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诸夏文化与秦、楚、吴、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趋势日益强烈。当时,魏、赵、韩、楚、齐、秦、燕进行封建改革后,进行了并购战争,寻求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互相攻击。

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也变得强大起来,不断掠夺秦、赵、燕的北部边境。由于他们擅长骑射,擅长野战,采取突然袭击,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而战国中期前秦、赵、燕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行动缓慢,难以抵御袭击和掠夺。这不仅严重威胁了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严重破坏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先后进行了兵制改革,在北方修建了长城。

1.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和十年(前328年)击败魏国,夺取魏西河县(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县(今陕西东北部)。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5年),惠文王命令张仪筑上郡塞,防止北方林胡、楼南入侵。然后,大举进攻义渠,使之臣服。秦朝昭王,灭义渠,置北地郡,秦国北部边境与匈奴相连。昭王下令在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建长城,并派军驻守,以防匈奴人南掠。

2.赵武陵王26年(前300年),赵破中山,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西北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林格尔县至乌加河)。下令从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修建长城,直达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置代县、雁门县、云中县,防止匈奴南下掠夺。

三、燕国北邻东胡,常南掠燕国北部。燕昭王即位后,愤怒地图强,命大将秦开率大军攻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千里之外。又“攻击朝鲜辽东”,拓地-清(今朝清川)后方稳定后,燕国也开始修建长城,从河北省康保县和内蒙古太仆寺旗到襄平建造自己的阳;在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县抵御东胡。

南长城以楚、齐、魏、韩、中山国为代表,主要目的是抵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

1.楚国长城:楚长城建于楚怀王三十年前“方城”。河南泌阳北至叶县,经内乡东北至湖北竹山县,用于防御邻国进攻。

2.齐国长城:齐国长城是通过堤防连接山脉相继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胶州市南部的大朱山东入海。它的结构主要有两种:土建和石头。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古长城,有许多段落或遗迹。原长度超过1000公里。《史记·楚世家·《齐记》记载了正义“齐宣王乘山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里以备楚。”西起济南长清区,东至青岛市黄岛经济开发区,横穿山东半岛。

3.中山国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入侵而建造的。建于赵成侯六年(前369年)。位于河北、山西交界处。

4.魏国长城:魏国长城有两种:一种是西北防秦防荣长城(河西长城),另一种是南长城(河南长城)。当魏惠王在位时,河西长城是通过扩大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建造的。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南起,达到内蒙古的固阳。晚年,魏惠王修建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通过河南原阳县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

5.韩国长城: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

二、秦代

秦始皇26年(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统一世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维护和巩固前所未有的统一帝国安全,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国防建设和边防准备的重大战略措施,一是大规模建设长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蒙田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然后建造“西起临涛(今甘肃山尼县),东止辽东(今辽宁省),蜿蜒1万多里”的长城。自秦始皇筑长城以来,一直被称为万里长城。

秦始皇长城大致为:西起甘肃省岷县,北至临涛县,南至东北至宁夏固原县。从固原到东北,经甘肃省环县、靖边、横山、榆林、陕西省神木,再转向内蒙古自治区内的托克托南,到黄河南岸。黄河以北的长城由阴山山西段的狼山向东直接插入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内蒙古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县。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从尚义到东北经河北省张北、围场诸县,再经抚顺、本溪到东南。

据记载,秦始皇用近百万劳动力修建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秦长城不仅在建筑方法上有自己的风格,而且在防御设施的建设上也有一定的特点,以石头为名。

秦长城第一阶段的重点是维护和连接秦赵燕等战国长城。新建部分不多,工程量不大。蒙田率领部门和沿线军民共同完成了全国人力物力资源的使用,后期大力修建了长城。原诸侯国间在修建北方长城的同时,用于修建北方长城“互防”长城被拆毁:“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破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为中原农业的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如《过秦论》所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三、汉代

汉初,匈奴利用中国战争,穿越秦将军蒙田建造的长城,面对战国秦、赵、燕长城。由于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进行掠夺。

然而,正是这样一座破旧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程不知道他是驻扎在长城的著名将军。他严格控制军队。只要他守卫匈奴,他就不敢犯罪。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攻击匈奴人,以秦赵长城为进攻和退役的主要据点。

汉武帝登基后,多次对匈奴发动战争,驱逐至漠北,修复蒙田修建的秦长城,修建外长城,修建西起大湾二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1万公里的长城。此时,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被放弃,其军事防御作用也结束了。

汉武帝修建长城驱逐匈奴,对维护西汉帝国安全、丝绸之路畅通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隋代

隋文帝杨坚自成立以来,就把修建长城、巩固边防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防政策,以应对漠北突厥下袭击和掠夺。杨光皇帝杨光即位后,除了继续防御北方突厥的袭击外,他还应该努力应对西北吐谷浑的侵袭。因此,他曾两次修建长城,隋朝前所未有的劳动力。自开皇元年至大业四年以来的28年中,隋朝两代统治者七次调发近200万劳动力,在北部和西北部边境修建长城,增加城市基础。在前代北魏、周、齐修建长城的基础上,东至紫河、中经朔、灵武、西至榆谷以东的长城、筑垒基本连接成一线。

2010年,长城资源调查组对陕西省延安、榆林、渭南市16个区县的早期长城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战国时期长城近1700公里,秦、汉、隋。在榆林市榆阳区、神木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5区县,新发现了200多公里的秦昭襄王长城。秦昭襄王时期的长城沿用隋长城大部分段落,明长城沿用隋长城。

五、唐代

长久以来,“唐代无长城”学术界已成定论,但唐代确实修过长城,但与传统意义上相比“拒胡长城”不同的是,长城建设是为了统一战争。

《新唐书·山西太谷县“马岭东南80里有长城,自平城至鲁口300里,贞观年废。”唐长城遗址从马陵关沿马陵关闭(即社会城镇关闭村西),从关闭到榆社县石源村,再到黄花沟,再到石会村、琵琶窑村、焦红寺村,最后到和顺县仪城。

唐朝成立前几年,共有14个割据政权,其中一支是刘武周,他依附突厥,自称皇帝。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攻占李渊发祥地晋阳(今太原),攻占河东大部分地方,威胁关中。唐朝迅速采取强硬手段,一方面派秦王李世民抵抗刘武周,另一方面迅速构建防御设施,从平城到鲁口长城。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有三面古边墙,建于唐代渤海时期,有1200多年的历史。这堵古墙在任何历史文献中都没有看到。根据考古调查,得出结论,边墙是古代的军事防线,与长城的性质相同,属于长城山城。这堵边墙类似于当地渤海早期的山城和金代建造的山城。因此,边墙是渤海国家建造的,以防止黑水棘。

六、两宋

宋长城西起山西省科兰县青城山,东起荷叶坪山。科兰现存的38公里宋长城墙全部采用片石砌成,保存完好,高约4.2米,顶宽约1.6米。有的段落保留了30厘米左右的女墙,有的段落还有炮台遗迹。附近散落着大量的宋代瓷片,有的发现了炮台遗迹。

中国长城专家后,中国长城专家程大林认定,科兰的长城是北齐、隋宋建造的。这是中国首次发现宋代长城,填补了中国长城历史研究的空白。

由于旱灾和张万公等大臣反对,金长城开始建于明昌五年(1194年)。承安元年(1196年),在完颜襄、宗浩的力主下,在承安三年(1198年)建成。金长城(明昌界)北起内蒙古莫旗七家子村东南1公里处嫩江岸边,经扎莱特旗额尔吐村北至吉日根,再经阿勒坦浩特嘎查至林西凌家营,折向西行,经达里诺尔北岸至商都县上二股地,再至四子王旗白音希勒。

七、明代

明长城是明朝北部地区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又称边墙,不同于秦始皇修建的长城。

明朝在“外边”建在长城外“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建在北齐的基础上,起源于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进入河北,然后通过源头、房山、昌平县向东,直达居庸关,再从北向东,到怀柔的四海关“外边”以紫荆关为中心的长城相连,大致成为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谐“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几十里。此外,还修建了大量的建筑物“重城”,雁门关一带“重城”二十四道之多。

明朝成立后,返回漠北草原的蒙古鞑靼和瓦拉部门仍在南下骚扰和抢劫;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出现在东北地区,不断威胁边境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明朝200多年的统治几乎没有停止对长城的建设。明代长城的建设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明前期(1368年—1447年)修复长城。明朝开国之初,国势强大。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出兵15万分二路进攻漠北。西路开通了河西走廊,设立了甘州和庄浪。洪武二十年(1387年),将军冯胜、蓝玉经略东北,将边界推向大兴安岭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永乐8-22年(1410年)—1424年)15年间,先后5次发兵,深入漠北,迫使瓦拉和鞑靼分别接受明朝的封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西以北推进明朝北部边防线。明初长城工程以北魏、北齐、隋长城为主,“烽后相接。”“各地烟墩增厚,上储五月粮和柴薪药弩,墩旁开井……”,“从长安岭(今宣化境内)到洗马林(今山西天镇),都筑石垣,深沟”(《明会要》卷六三),即增建烟墩、烽后、守堡、壕沟,局部地区将土墙改为石墙。修缮重点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长城,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

明中叶(1448年—1566年)长期大规模建筑。“土木之变”此后,瓦拉、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掠夺,迫使明朝把修建北方长城、增建墩堡作为当务之急,百多年来建成了许多长城重镇。

明后期(1567年—1620年)隆庆、万历之际,蒙古我答部与明朝议和互市,北方边境稍安,边境病主要来自东北女真族。万历初年,辽东镇总兵李成梁拓边建宽奠、孤山六堡,继而重修辽东边墙,“从绵州东到三岔河,从三岔到辽阳。”三岔河是指辽宁海城西北60里,辽河与浑河合流,辽河套长城南端。工程主要是建空心墙台,用砖石为墙。熊廷璧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再次主持修缮建堡工作。山海关与嘉峪关的边墙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长城上骑墙建造大量空心敌楼,易砖石,加强防御工程,局部地段改线重建。

八、清代

清长城有很多名字,但清人王安定在《湘军记》卷十六《平捻军篇》中明确称长城:“清长城建筑,覆盖三晋、燕、齐甚至秦筑长城限胡骑御敌战略延伸。”

尽管清朝有康熙“不修边墙”但形式大于意义。事实上,清代长城规模相当大,地域跨度前所未有。它的建设范围基本上包括淮河以北的所有省份,尤其是黄河以北。

清朝统治者禁止汉人进入内蒙古和东北,实行种族隔离,在辽宁和内蒙古修建壕沟,沿着壕沟种植柳树,称为柳条边。柳条边是民族融合的倒退,是极其反动的措施。在一个国家,汉人不能自由进出。特别是自战国时期以来,辽东的燕国一直被纳入中国地图。明末,辽东仍有数百万汉人。然而,辽东汉人要么被后金军屠杀,要么被迫迁出海关,禁止汉人进出东北。这一野蛮政策使东北地区的人口急剧下降,导致轻易殖民东北,切断中国1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直到中华民国时期,张和张学良的父子用火车将大量人口运输到东北,以避免再次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的厄运。

与明代长城和历代长城不同,清代长城是用来镇压内部血腥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的工具,内部而不是外部。清代长城是满族政府的权益计划,相对粗糙,保存不多,效果单一,很少提及,更不用说与明代长城相媲美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