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热文 > 播报趣闻

麦笛:这些字的发音变了,真的是为了迁就文盲吗?

2022-09-15 21:37:59 作者:撕答案比撕书还心疼
相关解读汉字读音改来改去,是为了迁就文盲吗?(图)
汉字拼音大改 是迁就文盲 还是践踏文化

(原标题:麦笛:这些字的发音变了,真的是为了迁就文盲吗?

最近,一篇题为《注意!这些词的拼音已经改变了!这篇文章广广泛传播,引起了公众的热烈讨论。许多人惊呼“上了个假学”,有人认为不能为了迁就而迁就某些人“文盲”而“乱改读音”。这些词的发音变了,真的是为了迁就文盲吗?

中华文化吸引世界目光 瑶海因为这事再上 人民日报

其实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新闻,之前在网上流传过一段时间,但是没有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本文提到的所谓“新读音”,来源不同,很多都不是新的,但确实反映了普通话发音规范的趋势。这些发音有的在30多年前就被标准化了,有的已经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权威工具书中进行了调整,有的来自2016年完成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

所谓“审音”,也就是说,批准单词的发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集中审音有三次:第一次始于1955年,结果为1963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第二次始于1982年,结果为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第三次始于2011年,由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等单位参与研究,结果是2016年完成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然而,新版的审音表仍然是征求意见稿,而不是最终版本。然而,新版的审音表仍然是征求意见稿,而不是最终版本。许多人也质疑:真的有必要“审音”么?

公众对“审音”抵触情绪,怕误解普通话。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汉语发音。由于沟通的需要,标准化的通用语便应运而生。普通话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规范的结果。所谓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标准的现代标准汉语。上学时大家都坚持和接受的“正确读音”,实际上也是“审音”的结果。那么,为什么需要新一轮呢?“审音”呢?

事实很简单:语言是活的,它已经改变了;过去的发音有问题,需要调整;有些单词发音混乱,需要统一。普通话需要规范,既要满足合理便捷的实际应用需求,又要符合汉语本身的发展规律。汉语具有多音字和方言的特点,这使得审音势在必行。同样,台湾省教育部在1999年和2012年分别公布了两版《国语一字多音审批表》“只有语言是人们日常使用的沟通工具,难免会受到语境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修改的情况。

新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北京语音系统为审音依据;

2.充分考虑北京语音的发展趋势,适当参考官话等方言区的流行程度;

3.过去,普通话用户广泛接受的发音被审音确定,保持稳定;

4.尽量减少无异义或语体差异的异读;

5.在历史理论和现状调查不够硬性统一的情况下,暂时保留异读,提出推荐发音。

新的审音表之所以强调上述原则,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之前的审音没有一贯的明确原则,造成了许多差异和混乱。这种审音是为了消除这些差异和混乱,吸收新的语言现象,使其更适应现代社会,同时规范普通话。

新的声音审查结果并不是为了适应文盲。它背后有严格的学术考虑,基于历史文献、普通话使用调查和相对丰富和完善的汉语方言调查。近年来,语言学家在《中国语言》等重要出版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反映了声音审查的原则和是一些例子“新读音”的依据。

一是反映语音的系统性。

众所周知,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系统为基础的,有些单词的发音是过去吸收方言所致,需要调整语音系统性。如“粳米”的“粳”字,过去读jīng,现在调整为gěng。这种调整的主要原因是jīng发音不符合北京语音系统。同时,读为gěng也吸收了水稻专家的意见。详细说明见王洪君《“粳”单词的发音(2016年第四期《中国语文》)和王彤伟的发音“粳”发音问题(2017年第四期语言文字应用)二文。

二是反映语音的新变化。

最典型的是“打的”的“的”和“拜拜”的“拜”,过去没有dī和bái的读音,dī和bái广东话和英语分别受到影响。但dī和bái发音已经深入人心,不调整显然不合适。

三是考虑词义一致性。

“说服”的“说”,许多人读shuì,现调整为shuō。“铁骑”的“骑”,不少人读jì,现在调整为qí。这种变化不是迁就文盲,而是考虑到现代汉语词义的一致性,不需要增加异读,需要统一发音。过去shuì、jì读音,其实是徒增纷扰。

第四,考虑用户接受度。

如“荨麻”“荨麻疹”的“荨”统一读xún而不读qián,在考察字源的基础上,参照约定俗成、从众从俗的原则。据钟英华、张洪明介绍《“荨”审音理据平议(载《中国语文》2016年第五期),“荨”读作qián本身就是误会。据研究小组调查,93.75%的被调查人员将被调查“荨麻疹”的“荨”读作xún。课题组是综合考察。“荨”将字音义的持续演变和用户的接受度转化为xún。再如“血”统读为xuě,不再有xuè的读音,也建立在从众从俗的基础之上。从这个角度说一些“新读音”顺应了某些“文盲”也有一定的道理。然而,这种调整并不多,被调整的单词的发音本身是有争议的。此外,这种调整仍然是基于尊重语言发展规律和一定规模的调查。

第五,关于古诗词的发音。

古诗词的发音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少小离家老板回来,地音没有改变鬓毛衰老”的“衰”,不应读cuī,而读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的“斜”,不应读xiá,而读xié;“阴山下的智勒川。天空穹庐,笼盖四野”的“野”,不应读yǎ,而读yě。有人说这些词的发音变了,古诗词就不押韵了,原来的韵味就被破坏了。是真的吗?“衰”发音问题比较复杂,涉及词义理解。请参见孙玉文的试解“没有改变鬓毛衰”的“衰”》(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六期)一文。“斜”“野”读音,过去读xiá、yǎ没必要。我们知道汉语的声音在不断变化。

南宋朱子时代,先秦的《诗经》似乎没有押韵。朱熹不理解语音的变化现象,便以“叶音”也就是说,通过改读发音来读《诗经》,“斜”读作xiá、“野”读作yǎ实际上也是“叶音”的做法。直到明代陈第才敏锐地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势必也有。”意思是语音本身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对汉语语音理解的逐渐深入,“叶音”实践也逐渐被淘汰。唐宋诗词到了现代,很多都不押韵了。

特别是在北方方言中,押韵和音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许多古代诗歌在普通话中不押韵。但是,为了个别诗歌的押韵,我们不需要在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单词上安装特定的发音,这会造成混乱。例如,在普通话中,“斜”没有xiá的读音,“野”也没有yǎ的读音,xiá或yǎ实际上是伪“古音”。一个明显的道理是,我们不能也不需要恢复所谓的“古音”。

孟蓬生在2016年10月30日《我们如何阅读古诗》(《光明日报》第7版)中指出,《审音表》作为国家标准,适用于所有场合,自然适用于古诗;一些人口“古音”其实不是真的“古音”,即使是真的“古音”(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致意见),对现代人没有约束力;原则上,中小学生的工具书和教科书不应该标明真实性“古音”和所谓的“古音”。

一些公众对新的审音表很排斥,这完全可以理解。有些人自信“正确读音”动摇是不可避免的“上了个假学”的困惑。然而,公众也需要更多地了解参与审音的专家。每一次微妙的调整都包含着他们的努力。我们不必急于反对。冷静地考虑审音表调整的理论后,提出意见还不算晚。

许多人担心新的审音结果会带来混乱。没有必要担心这个问题。新的审音结果本身考虑了公众的发音需求,基本上尊重旧的审音结果。调整范围实际上非常有限。作为一个有经验的人,不难预测,新的规范很快就会逐渐固化在新一代学生身上,并成为一个普遍接受的规范“正确读音”。

十大语文错误 这些容易读错、用错的词

北京,12月26日,中者) 上官云)26日,记者从字》编辑部获悉,“2018年十大语文差错”正式公布,包括将“青睐”误为“亲睐”、“鸿鹄”的“鹄”误读为hào等等。

也许,你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这些容易读错用错的词。对比检查,你有没有犯过这些错误?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一、重庆公交车坠江报道中的读音错误:“口角”的“角”误读为jiǎo

2018年10月,重庆万州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经后续调查,发现事故是乘客与司机发生争吵和身体冲突造成的。当一些媒体播出这个消息时,它将“口角”的“角”读为jiǎo。

“角”是多音字,是的jiǎo、jué两个读音。读jiǎo指牛羊等动物头顶长出的尖骨突起物,也指物体两边相连的地方。读jué有竞争、竞争、竞争的意义。乘客和司机“口角”,也就是口头竞争,“角”应读jué。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二、高校校庆演讲发音错误:“鸿鹄”的“鹄”误读为hào

2018年5月,北京大学校庆120周年,当时的校长在演讲中鼓励学生“立鸿鹄志”,“鹄”读成了hào。

“鹄”在“鸿鹄”正确的发音是hú。“鸿鹄”俗称天鹅,因善高飞,人们常用“鸿鹄志”比喻远大志向。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三、 “进口博览会”报告中的单词错误:“青睐”误为“亲睐”

2018年11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大量外国企业前来参展,展示了中国市场在世界上的巨大吸引力。在报道相关新闻时,一些媒体称,外国公司“亲睐”中国的商业环境。

此处,“亲睐”应为“青睐”,三国时期的名士阮籍。“青白眼”看人,喜欢的人平视露出黑眼珠,不喜欢的人白眼相对。“青”指黑眼珠,“睐”有看的意思。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四、演艺圈风暴报道用词错误:“捅娄子”误为“捅篓子”

自2018年5月以来,崔永元不断利用微博揭露娱乐圈“阴阳合同”等“潜规则”,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调查。一些网络媒体称崔永元为崔永元“捅篓子”演艺圈黑幕一旦揭开,就会掀起“滔天巨浪”。“捅篓子”应是“捅娄子”。

娄,本指物体中空,“捅娄子”也就是说,戳出漏洞,往往比喻造成混乱、纠纷、灾难等。“篓子”它是由竹条、荆条、铁丝等制成的盛物器具,没有“捅篓子”一说。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五、范冰冰逃税报告用词错误:“不知所终”误为“不知所踪”

2018年10月,税务机关公布了对范冰冰逃税案件的处罚决定。在此之前,作为事件“主角”范冰冰远离公众视野,一些媒体说她“不知所踪”。“不知所踪”应为“不知所终”。

“终”是动词,是指终止和结束。“所终”是一个“所”结构助词,结构助词“所”加动词“终”构成名词成分,充当“不知”的宾语。“踪”即踪迹,是名词,不能跟“所”字搭配。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六、世界杯报道表达不当:“争夺冠亚军”

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于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举行。法国和克罗地亚进入决赛,最终赢得了冠军。一些媒体报道了法国和克罗地亚“争夺冠亚军”。

两支参加决赛的球队争夺决赛“冠军”,而非“亚军”。“亚军”没必要争。“争夺冠亚军”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七、中美贸易争端报告中的词语误用:“反击”误为“反戈一击”

2018年,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引发贸易争端;中国“有理,有利,有节”反制。当一些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他们说中国的反制措施是针对美国的“反戈一击”。

“反戈一击”指着枪口攻击他原来的阵营。中国不属于美国阵营。在中美贸易争端中,中国对美国的反对是对美国的“反击”,而非“反戈一击”。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八、沙特记者遇害报告中的词形错误:“籍籍无名”

2018年10月,沙特记者卡舒吉在沙特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领事馆被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介绍该事件的背景时,一些媒体称卡舒吉的家庭在中东很有名,而不是“籍籍无名”之辈。“籍籍无名”应是“寂寂无名”。

汉语中“籍籍”一词,常形容名声;“籍籍无名”逻辑上说不通。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九、国际关系报道中的修辞错误:“360度”大转弯

在处理一些重大国际问题时,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态度反复无常。当一些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360度”大转弯描述了其态度的巨大变化。“不打叙利亚?特朗普一夜360度转弯! ”

这种说法犯了夸张的错误。平面上的一条射线以端点为定点,旋转360度时与自身重叠,旋转180度时正好形成平角,中文常用“180度”大转弯来形容大转弯,前后相反。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十、社交用语中的用词错误:赠送物品“惠赠”

在社会用语中,“惠”是常用的敬词,凡以“惠”开头的词是指对方的行为“恩”对自己,如惠顾、惠存、惠临、惠赠等。某知名人士在给别人的书里,有“惠赠某某”某商家开张的时候有题词“惠赠礼品”所有的通知都用错了“惠赠”,可改为“敬赠”。(完)

责任编辑:虞鹰

这些字的读音改了,果真是为了迁就文盲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