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热文 > 播报趣闻

为什么陈宫背叛曹操? 上一篇文章讲述了反董同盟的游戏生活(为什么陈宫背叛曹操)

2022-09-15 21:45:51 作者:告诉自己要坚强
相关解读陈宫故事简介:陈宫为什么要背叛曹操
于禁回魏国,曹操如活着,会怎么对待于禁

为什么陈宫背叛曹操?

上一篇文章讲述了反董同盟的游戏生活,但之前有一个插曲要讲。因为太出名了,很多蜀汉派的人经常用这段历史来攻击曹操,这是反董联盟成立前曹操逃跑的经历和演义编造的“捉放曹”。这也是曹操在历史和浪漫中首次被黑。中国历史“反曹”陈宫是第一个被吹捧为非蜀汉阵营的角色。他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反曹。

三国演义 陈宫在投奔吕布的时候,陈宫能预见吕布失败吗

先说董卓。董卓来到洛阳后,第一时间替死去的汉灵帝“实现”他未能实现的愿望是把刘协拉上皇位。这代表了一件事,那就是彻底消除了何氏家族的影响。老董放心解决何氏后,第二步是在整个政府机关撒网钓大鱼,开始大肆吸引人。当了几次地方官员,成绩相当好的曹操自然在他的范围内。

为了吸引曹操,董卓自然准备封官加爵,但曹操根本不喜欢董卓。原因不明。曹操拒绝董卓的原因在各种二维作品中都有丰富的描述。我们只认为也许是因为他此时仍然忠于汉朝,也许是为了回应袁绍。简言之,他拒绝了董卓封给他的小骑队队长。莫名其妙地离开了首都。

很多人说曹操为了和董卓划开界限,明显不对。曹操逃跑时,其实已经被董卓通缉了,但为什么要被通缉呢?没有解释任何史书。仅仅因为拒绝董卓的拉拢?不现实,只是因为拒绝了自己的拉拢,董卓虽然残忍,但并不小气到把通缉令发到司隶地区。所以没有意外,曹操率先进攻,触动了董卓敏感的神经。《三国演义》编造曹操借了一把七星宝刀刺杀董卓。虽然这是罗贯中一贯的编造,但由于历史学家没有说曹操为什么被通缉,他很可能这次真的被罗贯中击中了。无论如何,曹操一生中的第一次大危机。

显然,当通缉令发布时,曹操还没有离开洛阳。因此,曹操很尴尬,没有时间回家,也不敢走路。他还改了名字。至于《三国演义》中说他改姓皇甫,这是罗贯中“辛苦考证”。

这时,袁术少爷是最幸灾乐祸的。也许他想看到下一个人失去家人的痛苦。这个变态跑到曹操家,谣传曹操已经被董卓杀死了。幸运的是,卞夫人的女英雄知识渊博,稳定了家庭动荡。

就在这次逃亡中,发生了一起争议悬案,成为曹操被某人弹劾的借口。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每个记录:

王沈的《魏书》说,曹操逃跑时路过成皋,经过朋友吕伯豪的家。结果,他不在了。吕的儿子接待了曹操。然而,看到曹操逃跑了,他有一个坏主意,想敲诈勒索和抢劫。结果,他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被杀了八个人。

郭颁的《魏晋世语》恰恰相反。他说曹操怀疑吕家的款待,于是杀了八个人。这个记录是孙生怀里的。他进一步为郭同志的记录加油加醋,说曹操听到了食器的碰撞。结果他以为是武器,就杀了八个人。对了,他还说了一句冷血的话。《三国演义》中流行的一点是:我宁愿为世界负责,也不愿为世界负责。还编造了吕伯豪在路上被曹操杀害的说法。

三本书意味着两种说法。我相信只有鲁迅和郭沫若是第一句话。大多数其他历史学家认为第一句话是不可信的,王沈为曹操辩护。曹操传记的作者张作耀还说,逃跑的曹操没什么好抢的。

其实这种说法也不是很有说服力,也是靠“有罪推断伦”的猜测。虽然王沈可能会为曹操辩护,但没有人能保证郭颁和孙盛说的是真的。这两个人的性格,当时其实是出了名的坏人,尤其是孙盛,最喜欢编故事来迷惑人。比如那句话“宁我负人,不负人”,他怎么知道曹操杀人灭口时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一些数据表明,曹操在逃跑时必须为他未来的活动做计划,所以当他从办公室逃跑时,他在家里带了一些财产,所以仍然有一些资本被抢劫。而由于曹操此时是在通缉状态,袭击曹操就一定代表着是图钱财去的吗?按照王沈的说法,曹操属于正当防卫。据郭说,曹操是误杀。至于“宁我负人,不负人”这句话显然是孙盛编造的,以扩大故事的影响力。

当然,我们不能说曹操如果真的杀了吕家,可以无条件原谅。但从当时的封建历史来看“成王败寇”史观说,即使曹操残忍无辜地杀死了吕家,这在封建时代也是正常的。不要太惊讶。刘邦和李世民都有劣迹。在那个人生不如草芥的时代,君主越伟大,杀人就越麻木。但是《三国演义》肯定不会放过,罗贯中不管事情是真是假,先编。曹操到达中牟县后,被陈宫逮捕。然后,陈宫对董卓不满,释放曹操,然后曹操在成皋路过时杀死了吕家。这时,陈宫觉得曹操和董卓是一路人,于是想在曹操睡觉的时候杀了他,为吕家报仇。但是考虑到反董大计,“大义凛然”地离去。

然而,假的总是假的。罗贯中无法隐瞒每个人。成皋在洛阳东部,中牟在成皋东部。当然,曹操先到成皋,然后按照历史顺序到中牟。他急于逃跑。他不能回到成皋,然后回到中牟。仅从这个顺序来看,这是非常错误的。

无论如何,曹操确实杀了吕家,行色慌张,于是路过中牟县时,被加班亭长逮捕。送到监狱里讯问,对照通缉令,马上认出了那是曹操。此时,历史书上未知的亭长和当地县长一定对董卓不满意,所以他干脆把他放走了,没有发生。因此,改变历史往往是蝴蝶效应的小人物和小事件。如果他们抓住曹操,中国历史就完全不同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