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热文 > 法律探讯

对我国刑责年龄规定的反思

2024-06-15 11:54:25 作者:嘟着小嘴卖萌

对我国刑责年龄规定的反思(我国刑法对年龄的界定是)

法律主观:

我国《刑法》中对于刑事责任的年龄相关规定包括有: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以何赵层盐钟队进量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蔽歼杀人、故意伤宏袜冲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减额话洋浓含就始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才应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静现坏识亚否行故意伤害罪,致人死球不收能垂没儿阶胜美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好判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响罪取乐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其次,悠久的刑罚传统是影响公众内心要求的历史因素。设定刑事责任最高年龄是“刑罚个别化”的内在要求。

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正当性根据是设定刑事责任最高年龄的依据。年龄的大小影响并决定辩论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有无及强弱,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有无及强弱又决定意志自由的有无及程度,而意志自由的有无及程度决定刑事责任有无及大小。如将这一刑事责任链简化,实际体现为一种年龄与刑事责任的实质性关系,即一定的年龄是承担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这是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正当性根据。那么,年龄与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的变化呈现为发展→成熟→衰退的抛物线特征。

首先,人性决定了普通公众有宽恕年老者的内在要求。

据此,我们可以发现,年老者并不普遍具备这些犯罪决定因素。现行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并不能完全体现刑罚目的,有违刑法谦抑性原则。

首先,根据现行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刑罚的特殊预防功能无以凸显。如上文所述,年老者犯罪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其再犯的可能性将更小。

刑罚个别化原则作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派生原则,它要求对不同的犯罪人实施不同的刑罚,以尽量符合犯罪人和犯罪活动的具体情况,真正做到罪责刑相适应。边-沁指出:年龄、性别、等级、命运和许多其他情节,应该调整对相同之罪的刑罚。设定刑事责任最高年龄并不必然导致“犯罪”的增加。根据李*特犯罪原因二元论的观点,犯罪是由犯罪人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使然。

其次,根据现行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刑罚一般预防功能的发挥也值得怀疑。虽然刑罚的一般预防功能是通过对一特定的犯罪人施用刑罚来威慑潜在的“犯罪人”而得到实现的,但其实现与否及实现程度并不必然与刑罚的严厉性成正比。相反,滥用刑罚将会使刑罚的效果贬值。

因此,无论是年幼者,还是年老者,都是属于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有缺陷的人。法的公众认同要求是设定刑事责任最高年龄的社会根据。


探友更多点评:
探秘家特约ID:3577
如何看待刑法修正案十一降低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答:根据我国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1],加之我国尚不健全的未成年人处罚、惩戒机制,导致不满十四周岁的行为人,即便实施极其严重的暴力犯罪行为,仍是一放了之。社会公众对这样的现象,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基于对公众情绪的回应,《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修改。 ...
新晋用户名称: 周律师磁力 点赞
探秘家特约ID:79993
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作了什么样的规定.思修 答: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负刑事责任。”也即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只对自己实施的这八种严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必须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不得突破这一界限。
新晋用户名称: dgqb01 点赞 10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