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籍择要
1、《本草分经》:“费力大热,除胃冷而守中兼补心气,祛脏腑沉寒锢冷,去恶生新,能回脉绝无阳,又引血药入肝而生血退热,引以黑附则入肾祛寒湿。”
2、《本草新编》:“遣散风寒湿痹、鼻塞头痛、发热之邪者,干姜也;调治痼冷沉寒、霍乱腹痛吐泻之痰者,炮姜也。”
3、《药笼小品》:“能使阳生阴退,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亦能引血药入气分,故入四物汤,贫血发热,产后大热者宜之。”
4、《药性切用》:“费力大热,入脾胃而守中逐冷,济急回阳,为温中断血专药。产后虚冷需之,即设假热外浮,非炮姜导之不行。”
5、《饮片新参》:“散血寒,光复血行,止泄泻腹痛。”
6、《本草经解》:“气温,味辛,无毒。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
7、《医学人门》:“温脾肾,治里寒水泻,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8、《本草正》:“阴盛格阳,火不归原,及阳虚不克不及摄血而为吐血、下血者,但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要药。”
9、《得配本草》:“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暖心气,温肝经,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
10、《中华本草》:“温中断泻;温经止血。主虚寒性脘腹痛苦悲伤;吐逆;泻痢;吐血;便血;崩漏。”
二、当代研究
1、身分:主含挥发油:姜烯,水芹烯,莰烯、6-姜辣素、姜酮、姜醇等;还含树脂、淀粉等。《中国药典》划定:含6-姜辣素不得少于0.30%。
2、作用:本品能明显地收缩出血和凝血时间,对应激性及幽门结扎型胃溃疡、醋酸诱发的胃溃疡均有按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