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热文 > 法律探讯

短信诈骗的常见手段和特征

2024-06-16 00:00:27 作者:黄昏后的美

短信诈骗的常见手段和特征(短信诈骗的套路)

电信诈骗的手段有:

1、谎称被害人医著硫保川节朝甲保卡进行异常操作。

2、借推销假冒保健产品之名,骗取受害者钱财。

3、借推荐“优势”股票之名,骗取股民交纳会员费。

4、冒充中奖,要求缴纳“手续费”或者“风险基金”。

5、冒充公检法人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短信诈骗是指利用手机短信骗取金钱或财务的行为。由于短信诈骗的形式多种多样,使得不少人因此上当受骗。以下是要探索网小编收集的短信诈骗常见手段和特征,希望能帮助大家辨别和防止被骗。

短信诈骗常见手段:

1.回电话听歌可能会造成高额话费;

2.以非法“六合彩”招揽客人;

3.持机人用盗得的手机发送短信给手机通讯录内的联系人;

4.因某种原因泄漏家庭电话号码;

5.骗取sim卡卡号;

6.利用0941、0951加值型的付费电话;

7.利用人们的贪利心理设计“巨奖陷阱”。

短信诈骗特征:

第一,发送手机违法短信的作案人以团伙居多,团伙内部分工严密,各负其责,有的购买手机、购买手机号,有的开设银行账号,有的群发手机短信,有的专门负责发短信,有的专门从atm机提款,得手后立即隐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见人,只听声音”。

第二,发送手机违法短信的数量巨大。越来越多的作案对象使用短信群发器和群发软件等专用工具,能够在短时间内向大量的用户号段发送违法信息。具有侵害的快捷广泛性,一次发出成千上万个信息,总有上当的,所以,带有快捷性、破坏性,危害很大。

第三,发送手机违法短信息的活动多使用异地手机号码,而且发送短信、开设银行账户、取款,这几个环节通常不在一地实施,而在多地实施,区域分布相当广泛。具有跨区域的流动性。

第四,一些异地手机与本地的一号通号码捆绑起来,容易令人误以为是室内的固定电话,因为接收者看是本地的电话,放松了警惕,外地的有距离感,本地的有信任感,从而为违法犯罪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具有不易识别性。

第五,手机违法短信息的内容越来越具有诱惑力,使人有抗拒不了的诱惑,更有甚者冒充银行和公安机关,冒充金融部门,利用群众对银行和公安机关的信任进行诈骗,即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探友更多点评:
探秘家特约ID:23725
短信诈骗手段有哪些 答:一、短信诈骗手段有哪些1、短信诈骗手段如下:(1)意外事故型诈骗,谎称通信公司以操作为由要求关机,然后给其家人或是朋友短信通知;(2)恐吓型诈骗,冒充是黑社会人士发短信或是打电话;(3)骗取话费型诈骗;(4)中奖、欠费型诈骗短信;(5)虚假高薪招聘、征婚广告,通过在网上或是其他途径发布高...
新晋用户名称: 星空下的猪126 点赞
探秘家特约ID:25370
诈骗短信到底有何特征 答:法律分析:诈骗短信有以下特征:1、团伙分工合作 2、发送手机违法短信的数量巨大 3、流动性强 4、不易识别 5、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
新晋用户名称: 三千世界的奥义 点赞
探秘家特约ID:1810
如何防范手机短信电话诈骗 短信诈骗常见手段 答:1 意外事故型诈骗 这类诈骗者,非常了解当事人以及其家里情况,首先会给当事人发送或是电话,谎称通信公司以操作为由要求关机,然后给其家人或是朋友短信通知,称当事人出车祸,要求家里人或是朋友汇款支付账号支付手术费用之类的!而由于当事人被骗关机,亲朋好友电话打不通以致上当!2 恐吓型诈骗 知...
新晋用户名称: -底部咨询-林 点赞
探秘家特约ID:37446
短信诈骗手段有哪些 答:电信诈骗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诈骗方式之一。诈骗分子利用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不断更新诈骗手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01 电信领取各类补贴诈骗 诈骗分子通常针对老年人及农民,声称他们可以领取各类补贴费。他们会让受害者提供银行信息,然后以各种理由引导受害者转账或提供密码。遇到此类信息,应先向...
新晋用户名称: 唔哩生活 点赞
探秘家特约ID:25318
短信诈骗手段有哪些 答:法律分析:“短信诈骗的手段多种多样,形式也非常的复杂多样,但是它的本质都是以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因此判断一个短信是否是构成了诈骗,首先要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非法占有为目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
新晋用户名称: 济南道成 点赞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